全球製鞋業在後疫情時代面臨結構性轉變,2023 年產量創近十年新低,亞洲主導地位雖未動搖,但中國製造優勢因成本上升與地緣政治風險而受壓。越南、印尼、印度等新興製造國憑藉低成本與政策優勢迅速崛起,吸引品牌轉移產能,分散供應鏈風險。然而,美國川普政府新推的「對等關稅政策」為產業投下震撼彈,特别是對中國 125%的高税率,恐將推高成本,重塑全球貿易格局。
台商製鞋業在這波變局中首當其衡,雖已布局越南、印尼等多元化基地,關稅的不確定性仍帶來挑戰美國市場作為全球鞋類消費重心 99%仰頼進口,關稅成本最終恐轉嫁消費者,推升價格或壓縮品牌利潤。Nike 等巨頭若維持毛利,價格上漲將難避免美國本土重振製鞋業的呼聲雖高,但高昂勞動成本與供應鏈整合難度,使其短期內難以實現。
面對動盪,台商製鞋業需靈活應對,未來 90 天的關税暫緩期是關鍵喘息時刻,企業應重新審視中南美洲、中亞等潛力市場,評估近岸製造與在地化的可行性同時,與品牌客戶協商美國成分申報等豁免政策,將是降低衝擊的務實策略。全球供應鏈重組在即,台商若能把握多元化布局的先機,化挑戰為機會,未來的競爭版圖或許能開創新局。
前言 全球鞋類生產在疫情後的 2022 年恢復到 239 億雙(同比成長 7.6%),出口量達 152 億雙(同比成長 9%),然而,根據 World Footwear 2023 統計,2023 年全球鞋類產量達到 224 億雙,比上一年下降 6%,創近十年新低(不含 2020-2021 疫情特殊期間)其中,亞洲仍居全球生產中的主導地位(87.1%),其次為南美洲(5.2 %),排名第三為非洲(3.4%)。前十大生產國估全球總產量的88.7%,仍以中國居冠達 123 億雙(54.9%),印度排第二建 26 億雙(11.6%),接著為越南(6.3%)、巴西(3.9%)、印尼(3.6%)。
為了推行近岸製造策略,adidas 曾在2016年於德國 Ansbach 設立首座高科技自動化工廠,稱為「Speedfactory」希望透過自動化技術提升生產效率,並縮短產品從設計到上市的時間,並随後於2017年在美國亞特蘭大開設了第二家 Speedfactory,然而,此計畫最終於2020年4月關閉此兩家 Speedfactory。主要原因包括高昂的運營成本以及生產品類的局限性。
儘管關閉了這些自動化工廠,adidas 並未放棄相關技術,位於德國 Scheinfeld 的 adlib 研究室繼續推動生產工藝的創新,其技術經驗已被應用於墨西哥、土耳其等地小型生產線,服務北美與歐洲市場,不過其成本高昂限制了大規模推廣機會。adidas 表示,這些包括機器人手臂、3D列印、雷射切割、電腦編織等創新生產方面積累的專業知識,若應用於亞洲的工廠,將更具經濟性和靈活性。未來,adidas 將奥亞洲的生產供應商合作,將部分 Speedfactory 的高科技技術應用於當地的生產中,以提高效率並擴大產品範圍。
川普於 4 月 9 日表示,已有超過 75 國聯絡美國希望進行談判,且未採取報復行動,顯示各國正積極與美方展開談判,以尋求避免或減輕潛在的經濟沖擊。然而,根據美國服裝與鞋類協會(AAFA)的數據,2024 年美國鞋類進口總量達 21.47 億雙,同比增長 7.50%;總價值為 $270.45 億美元,同比增長 5.31%。美國銷售的鞋子中,有 99%是從國外進口,主要來自中國、越南和印尼,上表為美國鞋類進口的前五大來源國。
美國鞋業批發和零售商協會(FDRA)執行長 Malt Priest 於近期受訪時表示,關稅將對美國鞋商造成巨大損害,且這些關稅勢必會導致美國人買鞋的成本變得更高,最終將由美國人承擔這些關稅成本。目前美國本土製鞋生產供應鏈體系基本上並不存在,勞動成本是美國製造的一大障礙:製鞋業仰賴高度供應鏈整合與技術熟練的勞動力。因此在美國重敗製鞋業並不簡單, Matt Priest 也不認為川普的關稅政策,能重振美國本土的鞋子生產。
建議使用Chrome、Firefox、Safari最新版本瀏覽
Build by Green La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