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美國川普政府推動所謂 “Liberation Day” 關稅政策,鞋業受到衝擊巨大。品牌成本飆升,消費者端鞋類價格上升壓縮購買力,零售市場供貨壓力上升、存貨調整困難。
即使一開始有企業嘗試吸收或延後成本轉嫁,但中長期鞋價明顯提高已成常態。海外市場亦間接受影響,全球定價體系可能同步上調。
整體而言, 2025 年最新關稅政策導致鞋類進口成本與消費價格架購性提高,鞋類零售進入「高成本新常態」,代價最終主要由消費者承擔。
川普政府在 2018-2020 年間對包括鞋類在內的大量中國輸美商品加徵關稅 (依《1974 年貿易法》 第 301 條) 。 2019 年 9 月 1 日起,美國對約一半的中國製鞋產品加徵 15% 關稅, 2020 年初經協商後調降為 7.5%,此後該額外關稅一直維持。鞋類是貿易戰中特別敏感的品項,因為美國消費的鞋有 99% 依賴進口,其中約 95.9 % 來自中國、越南、印尼等亞洲國家。早在川普關稅之前,美國鞋類平均進口關稅稅率已高達 12.3% (遠高於其他消費品不到 2% 的均值),某些鞋品甚至課徵 37.5% 或 48% 的最惠國稅率。
美國鞋類進口市場長期依賴中國供應--2018 年中國占美國鞋類進口額的 53%,但在關稅驅動下,該佔比到 2021 年降至約 42%。川普政府的關稅政策由此成為影響鞋類零售市場價格、供應鏈和消費行為的重要因素。(約 115 億美元)。中國占比四年內下滑了 13 個百分點。取而代之的是其他亞洲國家 : 越南崛起為美國第二大鞋類供應國,2021 年美國自越南進口鞋值增至 75 億美元,佔市場近 28% ; 印尼、柬埔寨、義大利等國也趁機提升了對美鞋類出口。
統計顯示,2018 – 2022 年間美國自越南進口鞋增加約 39 億美元,自印尼增加 14 億美元,自義大利稱加 8.36 億美元。這一系列轉移表明品牌正以「中國+多國」策略重塑供應鏈,以降低單一國家被加稅的風險。
面對關稅帶來的成本與市場不確定性,鞋類品牌在商業策略上做出多方面調整。首先,積極遊說與政策溝通 : 大型品牌聯合向政府請願,要求豁免鞋類關稅或盡快結束貿易戰。 2019 年 5 月, Nike、Adidas、Skechers 等超過 173 家鞋企聯名致信川普,措辭強烈地稱對鞋徵收 25% 關稅是 「不可思議 (難以承受) 」的負擔,將危及美國數百家鞋類企業的未來。此外,鞋業貿易組織也頻繁發聲。美國服裝與鞋類協會 (AAFA) 警告稱,川普政府的關稅政策助長了近 40 年來未見的高通脹,服裝與鞋價飆升。這種協同行動施壓,體現出品牌希望決策者認識關稅對產業的傷害。「共擔痛苦」。在新冠疫情等衝擊下,品牌曾大規模取消訂單、要求供應商降價面對關稅這類成本衝擊時,供應鏈上游往往同樣被擠壓。這種趨勢對代工廠工人造成負面影響,例如生產壓力上升、工資和就業不穩。因而品牌需在維持利潤與供應鏈穩定間權衡。
關稅政策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是多層面的。對美國國內消費者而言,鞋價上漲無疑削弱了購買意願和能力。經濟學上鞋類屬可選消費,一旦價格攀升,消費者往往減少購買頻次或轉向更廉價品牌。 Matt Priest 指出 : “當進口價格上漲,零售價格就上漲 ; 而價格一高,銷量就下降” 。這種趨勢在 2022 – 2023 年的數據中已有出現 : 儘管當時整體物價在漲,鞋類銷售數量增長乏力,顯示部分消費者縮減了購鞋支出。
短期行為上,消費者面對關稅消息可能產生觀望與搶購兩種現象 : 一些人在關稅生效前抓緊購買心儀鞋款,預期未來價格上漲 ; 另一些則因擔憂經濟前景而延後非必要購買。
建議使用Chrome、Firefox、Safari最新版本瀏覽
Build by Green La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