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美國於 2025 年恢復並加強針對中國與越南等國的鞋類產品關稅,導致品牌成本大幅飆升,儘管越南曾在 2020 年代初期快速取代中國成為運動鞋主力產地,但其原物料高度依賴中國,加上當地最低工資上漲、工廠缺工問題惡化,使製鞋成本明顯上揚。如今 Nike、adidas 等一線品牌正積極將產能轉移至印尼、印度、孟加拉,甚至墨西哥等地,形成「中國+1」的短期過渡方案,並逐步朝向「全球 + X」的中長期布局趨勢發展。
極端氣候事件已成為供應鏈管理的重要變數,根據英國業務連續性研究所調查,接近 80%的企業受到極端氣候影響,包括生產力下降、服務中斷等問題。與此同時, HOKA 與 On Running 等新興高機能跑鞋品牌快速崛起,不僅在市佔率上快速成長,更重要的是它們強調供應鏈透明度與永續履歷,要求代工夥伴配合碳足跡追蹤、廢棄物處理、再生能源使用等 ESG 要求,這種新思維正逐漸成為鞋類行業的新標準。
面對全球供應鏈重構的新趨勢,台商製鞋產業鏈憑藉其深厚的技術底蘊與靈活的佈局能力,在這波變革中展現出獨特優勢。未來能夠配合品牌進行專屬研發設計與生產,並在供應鏈朝向多元化、區域化、敏捷化與永續合規發展的趨勢下,台商製鞋業有機會迎來新一波轉型升級。
傳統的製鞋供應鏈『集中中國、出口全球』模式正在瓦解,取而代之的關鍵字是:多元化、區域化、敏捷化與永續合規。繼 COVID-19 疫情、俄烏戰爭、紅海危機、中美貿易衝突與 ESG 法規加壓之後,全球主要鞋類品牌已啟動供應鏈重新佈局策略,其中「中國+1」是短期過渡方案,而「全球+X」正逐漸成為中長期布局趨勢。
此外,像是 On Running 品牌推動「模組化鞋底」製程,即同一鞋款底模可共用多款鞋面設計,讓供應商在不同地區「以底模為核心、就地製鞋」,有效解構供應鏈「集中單一地點」的風險。
除了實際營運風險,製鞋業正面對更大的壓力來自「合規成本」,其來自 ESG 與勞動審查。前述歐盟 CSRD 法案與美國 UFLPA 條款實施後,Nike、adidas 等品牌皆要求供應商能主動提供:
•材料來源證明(含原產地與供應商名單)
•勞動條件查核報告(特別針對中國、新疆、印度等敏感地區)
•ESG 整合報告(含碳排、廢棄、用水)
多數台商上市跨國鞋企,均有在年度永續報告書揭露其作為,但仍屬品牌合作供應鏈製造商角色。未來唯有持續轉型為具備科技力、平台力與合規透明力,成為品牌供應鏈重要節點,進一步積極建置像是數位化系統整合模組,在製程中即同步生成環保、勞動合規紀錄等前瞻作為,台灣鞋業才有機會在這場供應鏈再造的戰局中,成為品牌「風險防火牆」的最佳戰略合作夥伴。
建議使用Chrome、Firefox、Safari最新版本瀏覽
Build by Green Land